每月總有幾日M到,M巾、棉條等月事用品支出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基層女性而言卻是一筆負擔。「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並非只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即使在已發展地區如英國、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正受其困擾。5月28日是「世界月經衞生日」,讓我們一起關注女性的月經健康,探討如何在香港精明選擇月事用品,告別月經貧窮。

月經貧窮:全球女性面對的共同挑戰

女性一生中,平均有近7年時間與月經相伴。在英國,調查顯示大約有10%的女孩完全買不起生理期用品,15%的女孩感到難以負擔,還有19%的女孩因成本原因只能選擇不太合適的產品。美國亦有研究指出,183名低收入女性中,高達64%曾經歷無法負擔月事用品的情況。

月經貧窮的影響:不只是金錢問題

月經貧窮帶來的影響遠超乎金錢層面:

  • 健康風險: 基層女性延長產品使用時間,或使用不衛生的替代品(如廁紙、抹布),增加細菌感染、陰道炎、尿道炎等風險。
  • 精神壓力: 對月事用品開支的擔憂,以及使用不當替代品的不適感,都會加劇女性的焦慮和抑鬱。
  • 教育及社交障礙: 無法負擔月事用品的女生可能因此缺課,影響學習進度,甚至不敢參與社交活動。

國際間的應對措施:從免費提供到減月經稅

為解決月經貧窮問題,各國紛紛推出措施:

  • 蘇格蘭: 2020年11月通過了《生理期用品免費供應法(蘇格蘭)》,確保棉條和衛生巾等免費物品能夠提供給「任何需要的人」。
  • 英格蘭: 政府承諾在2030年前消除月經貧窮,並已開始向所有中小學都推出了免費生理期用品。
  • 其他國家: 德國、法國、西班牙、美國十幾個州、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尼加拉瓜、牙買加、肯尼亞、尼日利亞、烏干達、黎巴嫩、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家或地區已降低或取消了女性生理期用品的徵稅,減輕女性負擔。

香港的月經貧窮:不容忽視的現實

有報導指出,部分香港基層女生為了省錢,一片M巾使用長達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可見月經貧窮問題在香港亦值得關注。

精明選擇月事用品,告別月經貧窮:
  • 自身需要: 根據經血量和運動量選擇不同的產品,避免浪費或造成滲漏。
  • 比較價格: 不同品牌的產品價格差異大,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同時關注品牌促銷,比較不同通路價格。
  • 考慮可重用產品: 月經杯、月經碟或布衛生巾等產品初期投入較高,但長期使用能節省開支,也更環保。

打破沉默,共同關注月經貧窮

月經是女性自然生理現象,不應成為負擔和禁忌。我們需要正視月經貧窮問題,透過教育和政策,讓所有女性都能夠在月經期間獲得足夠的支援和保障,活得健康有尊嚴。